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本地概览 > 自然环境
自然环境
来源:南通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:2018-03-01 字体:[ ]

【境域变迁】南通最早成陆的地方是位于扬泰古沙嘴最东端的海安、如皋一带。20世纪70年代,海安青墩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及随后的研究证实,距今5000多年前,今南通西北部已经成陆并有人类活动。距今4000年前,江淮的沿海地区淹没。汉代,今南通地区的西北部重新涨出。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,通过4次大规模的沙洲连陆,扶海洲(今如东县一带)、胡逗洲(今南通市区一带)、东布洲(今海门、启东中北部)等古沙洲先后与大陆连接。在陆地不断接连的同时,由于水势的影响,部分区域地块在不断消长。明清之际,长江侵蚀通州陆地,古海门县坍没,之后又从长江口陆续涨出二三十个沙洲。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),今启东南部(原称崇明外沙)与海门陆地相连。至此,今南通境域基本形成。直至今日,不断淤涨的江海滩涂仍然为南通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。

【地质地貌】南通位于江海交汇处,全境为不同时期形成的河相海相沉积平原。可分为狼山残丘区、海安里下河低洼湖沉积平原区、北岸古沙嘴区、通吕水脊海河沉积平原区、南通古河汊水网平原区、南部平原和洲地、三余海积平原区、沿海新垦区等。南通全境地域轮廓东西向长于南北向,三面环水,一面靠陆,呈不规则菱形。地势低平,地表起伏较微,高程一般在2~6.5米,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。平原辽阔、水网密布是其显著特征。

【土壤】南通主要有四大土类,分别为潮土、水稻土、盐土和棕色石灰土。潮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6.86%,分布于江北岸古沙洲平原上,成土年龄远的约5000年,近的只有一二百年。水稻土占耕地面积的9.43%,主要分布在里下河洼地古湖沉积平原区和中部古河汊水网平原区。盐土占耕地总面积3.71%,主要分布在海安、如东、通州、海门、启东等县(市、区)堤岸内侧的带状区域,盐土土体及浅层地下水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,影响作物生长。经长期引淡淋盐,改造土壤,含盐量逐渐降低。棕色石灰土分布在市区南郊五山地带。

【矿藏】南通市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、石油、天然气、煤、大理石等,其中煤炭地质储量约3800万吨。地表耕作层以下的黏土、河塘淤泥为烧制砖瓦的原料。

【水系】南通境内地势平坦,河沟成网。老通扬运河接如泰运河到沿海出口以南为长江流域,面积5700多平方千米;以北为淮河流域,面积2200多平方千米。主要骨干河道(一级河道)有焦港河、如海运河、九圩港河、如泰运河、通扬运河、新通扬运河、通吕运河、通启运河、新江海河、北凌河、栟茶运河等,总长742.34千米;二级河道105条,总长1760.58千米。另外,还有众多三、四级河道。各级河道交织成网,相互沟通,经长期的建设与整治,形成一个能引、能蓄、能控制、能调度、能通航利用的河网水系。长江干流南通段全长87千米,江面宽6~18千米,多年平均大通流量每秒2.87万立方米,水资源丰富。长江干流河段水质良好,中泓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,是南通市的主要供水水源,也是南通市对外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。

【气候】南通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,季风影响明显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。常年年平均气温在15℃左右,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~2200小时,年平均降水量1000~2000毫米。2016年,全市年平均气温正常略高,降水显著偏多,日照基本正常。综合而言,全年温、光、水条件基本有利于工农业生产。气温全市年平均气温16℃~16.7℃,南通市区为16.6℃,各站比常年偏高0.8℃~1.2℃。全市年极端最高气温39.5℃(如皋),出现在7月29日;年极端最低气温-10.5℃(如东),出现在1月24日。夏季(6~8月),全市平均气温26.7℃~27.2℃,各站比常年偏高0.9℃~1.2℃。6~8月出现12~21个高温日,市区为21天。无霜期242~257天。全年出现4次寒潮过程。降水全市年降水总量1685.2~2000毫米,南通市区年降水量1921.4毫米,7个市、县(市)国家观测站年降水量均突破历史极值。日最大降水量178.1毫米,9月16日出现在启东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,月降水出现连续偏多情况:1月正常,2~3月偏少,4~7月异常偏多,8月偏少,9~11月异常偏多,12月正常。梅雨期较常年偏长(6月19日~7月20日),全市梅雨量329.1~663.1毫米,是常年的1.5~3.1倍。日照全年日照时数1645.5~1857.4小时,各站均比常年偏少10%。南通市区日照时数1782小时。